陕煤要闻

首页 / 新闻资讯 / 陕煤要闻
当代陕西:陕煤致力“去杂归核”
作者:梁芝芳 徐宝平 杨 静    发布时间:2019年07月09日     点击量:5617    分享到:


91_副本

陕煤集团高效环保节能发电企业

“大潮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”

如果说煤炭行业的“黄金十年”更多得益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给能源产业的发展红利,那么从2012年开始的煤炭市场寒冬,便成了检验煤炭企业竞争力的试金石。

显然,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早有准备。2014年以来开始了一系列刀刃向内、分筋错骨的改革:壮士断腕、疏血化瘀、对症用药、瘦体健身……

2018年,陕煤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806亿元、利润135亿元,位列2018年世界企业500强企业第294位。这是自2015年以来,陕煤集团连续第4次上榜,排名稳中有升。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、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联合编制的《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报告2017》中,排出了“煤炭企业全球竞争力排行榜30强”,陕煤集团位列第2位。

“瘦身健体”,疏血化瘀

煤炭行业的“大盘”一跌就是4年,市场的达摩克里斯剑冰冷高悬。

陕煤集团的煤炭、化工、钢铁等主要产业,都处在严重过剩的行业,形势十分严峻。每年数百亿的项目投资,导致集团资产负债率步步攀高;经营性现金流连年减少,偿债能力下降;全集团陷入系统性亏损,2014年1月至4月,全集团整体亏损10.3亿元。

2014年4月刚刚上任的陕煤集团董事长杨照乾知道,面对市场寒冬,苦撑或者“补仓”只能越陷越深,要生存就得分筋错骨甚至伤筋动骨!

“去杂归核”的发展战略应运而生。其要义是: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主业,不一味追求自我配套和闭环产业链;对多元板块,则要把业务收缩到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,从不熟悉也管不好的领域有序退出。就管理权限而言,一切以提升管理效能为出发点,该集权的集权,该放权的放权。

在这一战略下,陕煤集团发起了一轮“壮士断腕”式的改革。一年多时间关闭资源枯竭、安全环保指标差、竞争力弱的18处矿井,退出低效煤炭产能1815万吨(占全省的62%);关闭炼铁高炉1座,压减产能60万吨;分流安置职工5.2万人。

长期以来,陕煤集团多元并举的产业格局,理论上避免了“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的结构性风险,但在企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,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,局部产业机构臃肿、尾大不掉。大量市场主体地位缺失、严重依附于主业的“寄生企业”“僵尸企业”,不仅消耗、占用了大量资源,而且盘剥侵蚀主业利润。

“这些企业就像集团健康肌体上的肿瘤,虽小但危害大,必须下决心切除。”陕煤集团企业管理部副经理崔敏强打了个比方。

收拢核心业务“瘦身”减负,“健体”激活肌体细胞。陕煤集团确定了空壳公司、长期歇业、无相关资质、业务收缩退出、扭亏无望、资不抵债六大类共110个企业为改革对象,占企业总数的21%。通过股权划转、重组整合、对外转让、解散破产清算,减少企业户数80户。2018年底完成了101个企业的改革任务,通过企业改革等措施盘活资产556亿元,实施市场化债转股454亿元,降低整体负债率近10个百分点。

在“退”的同时,陕煤有序布局,实现更大的“进”。按照“收缩渭北、壮大彬黄、做强陕北”的发展思路,充分利用国家去产能和“存去挂钩”置换政策,核准了6个优势煤矿项目,增加优质产能近6000万吨,让“良币”驱逐“劣币”,从根本上优化了能源结构。

崔敏强介绍,陕煤通过抢抓市场去库存,与“六大电力集团”签订了中长期协作合同,加大与重点优质客户的战略合作。此外,在煤炭转化利用方面,坚持错位石油的煤化工方向,在榆林地区规划建设了大型煤炭综合利用和转化项目,推动煤化工产业升级换代。

一“退”一“进”,使优质产能在陕煤2亿吨煤炭产能中的占比达到95%。过去三年,陕煤集团经济规模增长了近900亿元,是2015年全年的近一半。

从“傻大黑”到“高精尖”

尽管已在井下开了7年采煤机,但严后水每次下井总免不了几分忐忑:下到400米深的矿井,脚下是混着矿井水的巷道,耳边是人车发出的咣当撞击声,采煤机一刀割下去,煤粉四散……

92_副本

意气风发的陕煤人

每天割煤7刀,采煤4200多吨,能挣155工分、收入400多元。这曾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采煤工严后水的工作日常。

自打2015年上了地面,严后水坐在宽敞明亮的调度指挥中心就能把煤采出来。作为采煤机地面远程操控员,他可以通过操作平台,远程控制采煤机的行进方向、速度,左右摇臂高度,并实时调整割煤状态。而在自动运行模式下,机器会根据存储数据自动割煤,实现无人开采。

“采煤工人不下井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严后水没穿矿工服,穿着一身合身的西服。随着他按下“智能化工作面地面监控中心”启动按钮,16.5公里以外的井下工作面中,采煤运煤设备依次自动开启。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,现场“直播”机器运转情况和井下工人的巡检工作,采煤、掘进、运输等实时生产进度一清二楚,各项数据一目了然。

一号煤矿机电矿长、全国能源化工“大国工匠”符大利告诉记者,在2公里长、200米宽的采煤工作面上,60多个高清摄像头相当于人的“眼睛”,1500多个传感器是系统的“神经”,数据延时不超过500毫秒。

2014年初,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薄煤层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套技术装备工业试验正式展开。符大利作为项目负责人,全程参与。他带领技术人员对整个设备系统进行了整体优化,先后攻克各类故障难题100余项、完成了11项技术改造。共取得创新成果26项,获得专利14项,其中发明专利5项。

“一号煤矿可采储量3.47亿吨,其中0.8~1.8米的煤层占总储量的35%。水、火、瓦斯、煤尘、顶板以及油型气‘六害’俱全,容易造成安全事故、引发职业病。”符大利说,“智能化远程操作对较薄煤层进行回采,相当于在‘夹缝里淘金、骨缝里剔肉’。也将矿工从‘脏乱险差’的作业环境和高强度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。”

产煤不见煤、采面不见人。得益于“高精尖”的技术,严后水们终于摆脱了矿工“傻大黑”的刻板印象。黄陵矿业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“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”示范企业。原先需9人联合操作(煤机司机3人、支架工5人、运输机司机1人),如今只要1人下井巡视。采煤工作面由原来的19人减少到7人。

仅此一项,每年可节约500多万元的人工成本,工效却翻了近一倍。更大的红利,则是实现了“少人则安,无人则安”。

“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,该花的钱一分也不少。”在黄陵矿业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雷贵生看来,科技投入就是“该花的钱”。2017年,黄陵矿业先后投入近3亿元探索实践煤炭开采关键技术。

2017年12月11日,黄陵矿业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——中国工业大奖。这个奖项,在业内有“中国工业奥斯卡”之称。

在陕煤,科技投入同样是“该花的钱”。不到三年时间,集团共实施重点科研项目599项,完成科技投入162亿元,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44项,新获权专利1129件。

进军西南,布局全球

彬长矿业大佛寺(小庄)站,火车汽笛声响彻山间。在4.5公里的运煤专线上,每天有10多列火车,把4万多吨煤炭运出矿区,送到重庆。仅2018年,彬长矿业向重庆发运煤炭430多万吨。

93_副本

陕煤集团新能源材料基地生产车间

“陕煤入渝”是陕煤集团和重庆市谋双方之需,实现双赢的一次战略合作——既解了重庆的燃“煤”之急,也为陕西煤炭“走出去”开拓了市场。

在陕渝能源战略合作中,重庆市把关闭煤矿的产能折算为产能置换指标,无偿用于陕煤集团新增煤矿项目建设。陕煤集团则向重庆市稳定供应优质煤炭,保障主力电厂和重点企业用煤需求。

为降低重庆重点用煤企业成本,陕煤集团承诺煤炭价格不高于长协价、不高于地区市场价。为确保重点企业煤炭供应,双方还约定,重庆方面拥有陕煤入渝新增资源的销售调配权。

“陕西煤炭已经成为重庆外调煤炭的主力军。”陕煤重庆储运公司副总经理何斌介绍,两年多来,重庆各大电厂和重点工业企业在用煤高峰期未发生一起缺煤停机、拉闸限电事件。特别是在迎峰度夏、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段,来自陕西的优质煤炭解决了重庆电力企业的燃“煤”之急。

数据显示,2018年“陕煤入渝”总量达849万吨,占重庆市电煤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。2019年,根据陕渝能源合作双方的商议,“陕煤入渝”规模有望达到1000万吨,占重庆市电煤市场份额将超过40%。

作为“陕煤入渝”的执行者和见证者,陕煤运销彬长分公司总经理李博认为,依托重庆市场,陕西煤炭将在西南地区大有可为。“这是扩大陕煤外送难得的机遇。”他说,陕西与重庆山水相连,煤炭运输成本优势明显,加上早期的市场开发,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陕西煤炭在重庆广受欢迎。

2019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,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、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和重庆市经信委共同指导,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编制的“中国煤炭价格指数——长江中上游(重庆)动力煤价格指数”正式发布,填补了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市场指数的空白。

按照规划,到2020年,陕煤集团将形成“内接矿区、外连干线、点线配套、服务到门”的自营铁路物流网。届时,陕煤集团将通过物流节点和铁路专线布局,打通南下和东出大通道,形成通江达海的物流运输大格局。在全国煤炭供应框架中,“沿海看神华,中部看陕煤”的市场格局将逐步廓清。

重塑长江中上游煤炭市场格局的同时,陕煤在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斯坦等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投资近15.8亿美元,建设石油炼化、煤炭资源勘探、煤化工、煤电一体化等多个项目,布局全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