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艺撷英

首页 / 企业文化 / 文艺撷英
【职工文苑】牛背梁行记
作者:原千林    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9日     点击量:5    分享到:

人对山的向往,就像草木总朝着阳光生长,在烟火气里待久了,胸口也会腾起一股念想,去摸一摸山的轮廓,闻一闻山里的风,听一听山石与溪流的私语。在一个晴光漫溢的假期,我背起装着期许的行囊,朝着那片苍茫山境而去。

车行至柞水县境,视线越过田畴屋舍,已见远山如黛。起伏的山脊在澄澈蓝天下,恰好勾勒出巨牛伏卧的轮廓——这“牛背梁”的名号实在贴切,远望真如一头青牛偃卧天地间,脊背穹起,静默地承托着流云与苍穹。待入得山门,一股清润之气先撞进怀里,顺着鼻腔漫入肺腑,那是草木的清芬混着腐叶的温润,像一汪澄澈的泉,将连日来积在心头的浊气涤荡得干干净净。

山路循着山势蜿蜒,两侧树木夹道相迎。枝干虬结如老人筋骨,墨绿的叶片层层叠叠,在头顶交织成天然穹顶。阳光穿过叶隙,筛下细碎的金斑,落在青石板路上,随微风轻轻晃动。不远处的溪水声始终相伴,时而湍急如银瓶乍破,时而舒缓似低语呢喃,那是山的呼吸,均匀而有力。

步入羚牛谷,眼前景象骤然换了模样。水汽在谷中氤氲弥漫,给崖壁、草木都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薄纱,连光线都变得柔软起来。谷底溪流奔涌,水色清冽得近乎透明,能清晰看见水底圆滚滚的卵石,以及随波摇曳的青绿水草。几尾银亮的小鱼在水中自在游弋,全不顾岸边游人的目光。溪水撞上礁石,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绽开七彩光晕,转瞬又落回溪心,跟着水流继续向谷深处奔去,仿佛从不停歇的光阴。

愈往深处走,山势愈发险峻。两侧峭壁如刀削斧凿,将天空挤成一道狭长的碧蓝。偏偏就在这坚硬的石壁缝隙间,几株青松硬生生挣出身子,枝干虽扭曲如拧绳,却始终朝着天光的方向伸展,每一寸虬结的纹路里,都藏着不服输的倔强生命力。石壁上还缀着零星野花,红的似燃着的火星,白的如碎落的云絮,在山风中轻轻颔首,全然不在意自身的渺小,反倒给这冷峻的崖壁添了几分灵动的温柔。

行至高处驻足回望,云雾已在脚下缓缓浮动,青灰色的山峦半隐半现于云海间,俨然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。此刻立于山巅,指尖似能触到微凉的云气,尘世的纷扰忽然变得极远极淡——那些生活里的琐碎烦忧,在此刻的苍茫天地间,竟如蚁群搬家般渺小。

牛背梁的魅力,从不止于眼前的景致,更藏着千年的历史厚重。相传春秋时老子骑青牛离秦入楚,行至此处,青牛寿终,化而为山,那穹起的山脊便成了“牛背”。站在山梁上,闭目凝神,仿佛能听见远古的蹄声踏碎晨雾,看见白发老者身着素袍,骑在青牛背上缓缓行于山道,《道德经》的智慧,便随着他的脚步,飘散在秦岭的清风里。原来山水之趣,从不止于耳目之娱,更在于能引人跨越时空,与古人对话,在天地间寻得一份清醒与顿悟。

日头渐渐西斜,余晖漫过山脊,将整片山林染成温暖的金黄。我循原路下山,脚步比来时慢了许多,舍不得错过每一处曾打动我的景致。山水的妙处从不在“好看”二字,而在每个人亲手攀过的石阶、亲耳听过的溪声、亲身感受的风与云里,这份体会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
牛背梁之行,山的模样已深深印在心底。我忽然懂得,山的伟大从不在其海拔的高耸,而在于它能包容每一位游人的喜乐与思索——有人来寻美景,有人来避喧嚣,有人来探历史,它都一一接纳,却始终沉默屹立,任四季更迭、人事变迁,亿万年来不曾改变。暮色中回望,远山如黛,依旧是那副青牛偃卧的模样。忽然恍惚:这一日里,究竟是人在看山,还是山在看世间来来往往的人?或许,人与山的相遇,本就是一场相互的凝望,山见人岁岁不同,人见山永恒如初。